随着季节的变化北极狐毛色也会发生改变,春天到夏天它们的毛会逐渐变成灰黑色,而到了冬天就成了白色,毛色的变化可以让它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隐藏自己。
我们不能小看河狸先生脚下的堤坝,它能阻挡溪流的去路,小则汇成池塘,大则可成湖泊。如此壮观的水利工程,靠的仅仅是河狸夫妇的小小身躯。它们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直径40厘米的树,两小时就能齐根咬断。
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对澄江化石的科学价值进行的总结,其中核心的有两点:1.动物界成型,动物界的三个亚界(基础亚界、原口亚界和后口亚界)已经全部出现。(澄江生物群是动物界三幕式爆发中最重要的一幕;)2.人类基础器官的缔造者。我们人类属于脊椎动物。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昆明鱼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已经演化出了脊椎动物身体器官的基础结构(头、眼睛、脊椎、心脏等),也就是说,人类的基础器官在昆明鱼中已经形成。
这是最原始的腔肠动物—中华先光海葵,它是以澄江化石的发现者侯先光的名字命名的。先光海葵体态呈圆柱形,它长有16条触手,与后代用刺细胞捕食不同,它用细长的纤毛过滤食物。现生常见的腔肠动物有珊瑚、海葵等,它们的提取物是治疗癌症等疑难病症重要的药物来源。
这个化石叫中华微网虫,具有10对腿肢和9对骨板。早期科学家认为这些骨板具有感光作用,可能是它的眼睛,因此它也有“九眼精灵”的美称。
寒武纪海洋中的巨无霸——奇虾。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奇虾吗,是因为一开始发现的只是它的大抓肢,外形像分节的虾一样,没有头很奇怪,所以把它称为奇虾。后来,科学家才知道这其实仅仅是奇虾动物头前面的一对捕捉猎物的爪。奇虾动物的身体非常庞大,最长可以长到2米多,完整的化石非常难保存。这一块化石是我们博物馆自己采集到的最重要的一块化石,它除了奇虾的大抓肢之外,身体也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从头到尾的长度可达到7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