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按照玉溪市委、市政府、澄江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做好开馆运营、科普教育、展陈优化、藏品维护与管理、科学研究、宣传推广等相关工作。现将我馆2023年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严格执行章程
在玉溪市委、市政府和澄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十大精神,组织博物馆干部职工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紧紧围绕博物馆中心工作,把党的重要思想和精神与我馆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我馆的科学发展和整体建设,博物馆执行本单位章程已完成。
二、对照业务范围清单从事和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博物馆开馆运营情况良好
2023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馆312天,接待国内外游客74万人次,接待团队2800余批次,其中公务团队2000余场,15000余人、研学团队300余场,30000余人。
(二)科普活动开展形式多样
2023年以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外出科普展览多次。
1.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博物馆联合省教育厅、玉溪市教体局、澄江市教体局等部门,举行“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学科学 爱科学”读书行动启动仪式,通过经典诵读、名家授课、科学工作者导读、“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代表分享、科学教师代表分享、观摩主题科普等内容开展,引领广大观众走进科学的世界,零距离感受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当日,共邀请150余名嘉宾参加活动,1700余名游客观摩主题科普展览。
2.积极外出布展。2023年博物馆外出布展3次,参加在普洱举办的科技周活动,在昆明举办的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举办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外出布展期间博物馆化石精品展、系列文创产品展、云南省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推介、澄江化石研学推介等活动内容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活动期间共计近4万余人参观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临时展览,与工作人员积极交流互动,共发放了科普宣传产品10000余份,得到了更多参展单位和游客的广泛关注。
3.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博物馆现有研学配套硬件设施完备,研学课程丰富,提供馆内参观、野外化石发掘体验、室内化石修复体验等活动。2023年1月10日,博物馆组织研学活动2期,一是五一劳动节组织“探秘澄江化石地”科普研学活动,二是7月21日至24日联合中共玉溪市委统战部、玉溪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开展2023年玉溪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博物馆里过暑假,认识云南自然和文化遗产”科普研学活动,全年累计接待全国各地研学团队300余批次。
4.科普讲座情况。博物馆以各节日和时间节点为契机,发挥科普职能,2023年开展古生物专业知识、普法强基、安全知识等讲座共计9次,主要为:4月23日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李国祥老师开展“寒武纪大爆发”专题讲座暨“深化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澄江”读书活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邀请云南大学古生物学院丛培允研究员以题为《脚踏实地穿山野,仰望星空究古今——谈老一辈古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专题讲座授课;9月1日,联合澄江市内学校开展“博物馆古生物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讲座,由博物馆3名老师走进澄江市中小学,讲述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传承、发展、科普等故事,共计1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10月23日,邀请澄江化石发现者侯先光教授开展“澄江化石发展及未来研究”科学普及讲座等。
(三)科普队伍建设及培训考核持续加强
目前博物馆已拥有一支涵盖各个专业组成的23人在编专职科普工作队伍和一支27人组成的专职讲解员队伍。为充分发挥宣传科普职能,突出宣传教育传播能力,博物馆积极提升讲解员队伍的讲解服务水平,规范接待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开展每周讲解队伍专业知识培训、服务礼仪培训、业务知识培训等,全年累计开展培训提升50余次,参加各类专项提升培训人次10人,学成交流分享经验15次,选派讲解员参加各类讲解及演讲比赛13人次。全面培养讲解志愿队伍,2023年招募学生志愿者200余人,组织小小讲解员培训5期20场次;招募退休志愿者25人,开展培训5期。
(四)博物馆展陈优化提升
1.博物馆科普硬件及资源建设。4D影片更新,除本馆的《寒武秘境》4D影片,另外引进《地球生命大冒险》《鱼龙勇士》《三叠纪恐龙》等6部科普影片,并制作了排片微信小程序;常设展厅新增北极熊展品1件;完成申遗之路及遗产墙证书等展板改造工作1项,累计对化石圣地申遗之路展项新增更换照片30余幅;新增博物馆参观指数统计展项,累计更新数据10余版,目前已经公布累计180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开放“万物皆数”数学专题科技体验厅,新增展品133件,以科普展品和数学体验为结合,通过互动体验,让群众在实践中发现数学信息,发现数学奥秘。
2.展项维护与管理。本年度博物馆多媒体设备、展陈设施设备总体上运行稳定,偶尔有局部设备出现故障,均在短期内修复;展陈部设备维护人员每日巡查2次,累计500余次,并且做好每日设备巡查记录,累计300余天,每周设备跟团5次,累计设备跟团100余次。日均处理设备故障10项。并累计对博物馆歪斜、松落的场景、展板、展品等进行加固、修整等约30多次;对化石圣地世界遗产地图展项维护,优化新增修复标签说明牌10余个。
(五)博物馆藏品保管及养护工作正常开展
2023年,博物馆常态化做好博物馆藏品管护工作。一是开展实时巡查博物馆展厅、库房藏品情况工作,做好藏品库房的出入审批登记,初步完成藏品管理制度、办法,并完成博物馆2023年现生动物标本熏蒸消杀与维护保养修复服务。二是做好藏品登记工作,全年共完成2000件藏品的分类、拍照、编号、登记、造册。三是积极配合推进藏品库房的筹建工作,2023年末完成藏品库房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是全年做好博物馆水族缸维护养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实时巡查监督博物馆水族缸的维护养护情况。
(六)后勤安全保障工作不断完善
博物馆后勤安全保障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023年度共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7次,签订科室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5份,个人安全责任承诺书19份,与右所镇矣旧社区签订右所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管理责任书1份,签订澄江市2023年度重点单位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1份。
2.组织安全生产教育活动。2023年组织消防知识讲座4次、消防实战演练2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各类培训、讲座活动共计9次。
3.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安全演练。制定完善2023年度消防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电梯应急逃生预案、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和游客最大承载量应急处置预案等共计7项;根据节假日值班情况,针对性地制定节假日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次、电梯应急逃生演练1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1次。
4.常态化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年共进行馆内外安全生产及消防检查51次,排查出安全隐患及问题53处,整改49处;进行消防维保9次,发现隐患及问题15项,整改安全隐患及问题9项。
(七)项目申报及建设情况
一是项目申报情况:申报2024年度云南省科技厅科普研学项目通过评审;向澄江市科协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补助项目,向玉溪市文物局申报云南省2024年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其他项目。二是课题申报情况:完成2023年澄江市社科研究课题申报。
(八)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爱国卫生、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等工作。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3年,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积极推进博物馆开馆运营、科普研学活动、宣传推广等相关工作,使科普基地接待软硬件设施得到巨大提升。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积极进行宣传品的制作及媒体宣传推广工作。中央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共计100余次,譬如:4月20日,新华社《5.2亿年前的虫子,长这样》;4月29日,人民网平台发布《观抚仙湖 探化石宝藏 云南澄江掀起研学热潮》;5月3日,新华社平台发布《到玉溪澄江体验一场说走就走的上亿年“时空之旅”》,浏览量达26.4万;8月12日,云南网走进博物馆开展直播,8月14日,人民网《云南澄江成考古科普旅游热门“打卡地”》,10月24日中国网《“一带一路”的朋友》等,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为了给游客朋友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博物馆对参观兴趣指数、满意度、体验感等进行问卷调查,2023年共取得1800余份,统计分析得出本馆指数体系如下:博物馆整体满意度指数:97.10%,展陈满意度指数:96.29%,讲解服务内容满意度指数:97.70%,参观舒适度指数:96.30%,生态效益指数:96.00%,环境卫生服务满意度指数:97.35%,二次参观指数:97.82%,中小学生兴趣指数:98.37% 。
2023年,博物馆积极与各职能部门展开交流合作,完成云南省税收宣传共建基地、玉溪市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践基地、玉溪市旅游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计划实践基地、玉溪市市直机关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等的挂牌揭牌工作,与云南大学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合作基地,与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23年5月,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成功申报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一年来,博物馆运营收入达七百多万元,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有效促进周边旅游。
2024年,博物馆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标杆准则,矢志不渝,笃行不怠,高质量做好博物馆开馆运营、科普教育、展陈优化、藏品维护与管理、科学研究、宣传推广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