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文本(2021年-2030年)
2021-07-16 15:24:26

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是追溯地球生命大爆发、大演化和展示生物多样性源头的重要遗址。目前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多个门类、280余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生物群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和“地球动物树成型”科研项目先后荣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这里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量研究成果破解了达尔文“寒武纪大爆发如何缔造谱系树”“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的世纪谜题。

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地科研保护利用成果,依托澄江生物群化石及其研究成果,当地政府在化石遗址建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了丰富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和从世界各地征集的地球各个地质时期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制作了200余个短视频,采用VR、AR、OLED 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穿插有现生动物的活体养殖,便于观众对生物演化的理解。博物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脉络,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展示,推进古生物研究、普及生物演化科学知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党和政府从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公共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加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综合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馆藏保护、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指导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推进,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博物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充分发挥博物馆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的窗口作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博物馆机制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3、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线上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线上线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讲好化石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人本化服务、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利用、融合化发展的博物馆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博物馆藏品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度逐年增加,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市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具体指标

2025年,积极融入澄江市4A景区创建,联合周边寒武纪小镇,建成4A级景区,把博物馆建设成为4A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盘活馆藏资源,实施馆藏标本保护修复和标准化藏品库房建设项目。年接待观众突破50万人次,年均举办各类特色活动5次,举办各类展览及教育活动10次,完全融入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基地建设,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定级标准,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初步打造国内研学品牌,建立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

2030年,积极融入澄江市5A级景区创建,联合周边寒武纪小镇、抚仙湖等片区,把博物馆建设成为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盘活化石资源,结合澄江化石地特色,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年接待观众突破100万人次,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社会教育活动30场次。打造国际交流场所,争取举办各类国际论坛及会议。

四、主要任务

(一)综合治理

1.全面提升博物馆综合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博物馆人事、财务、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升博物馆规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积极参与文博系统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库房管理标准规范,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逐步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2.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优化完善,提高理事会科学决策和监事会依法依规监督管理能力,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有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捐赠等形式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

3.构建博物馆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决策处置能力,加强博物馆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建设,杜绝内部法人违法、重大职务犯罪等风险,在面临外部公共卫生安全、舆论危机、企业欺诈、法律纠纷、暴恐威胁和重大社会治安问题时,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置,维护博物馆良好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

4.健全博物馆领域新型监管机制。以主管部门级纪检部门监管为主要手段,不断提升博物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促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整合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课程及其他教学资源,深入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在馆藏化石保护、展览中的运用,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藏品研究成果转化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藏品的知识图谱,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价值,加强藏品研究的优秀成果向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业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推动藏品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虚拟展览、网上虚拟展厅、数字孪生博物馆等智慧化建设,实现博物馆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共融共通,实现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性发展。

6.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化融合发展,鼓励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博物馆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拓宽旅游服务空间,满足公众需求,助力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数字手段,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服务型智慧化景区,切实加强现有博物馆软硬件水平,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舒适度和体验感。强化文创产品开发,做好景区内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收益分配、IP授权等社会参与新模式。搭建博物馆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全链条文创产品开发体系,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赢。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博物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具有一定视野的文博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满足藏品保护、管理与博物馆展陈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强化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加强在职培训,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二)馆藏保护

1.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保管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范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馆藏文物的征集、编目、建账、保管工作。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改建文物库房,配套建设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强化藏品征集工作,丰富藏品结构,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见证物征藏。

2.强化博物馆科学研究。重视科学研究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深化学术研究,浓郁科研氛围。加强研究人才学术能力建设,参与省、市各级社科联联合发布的课题项目,鼓励专业干部申报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积极建设科研机构及工作站,与各相关高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省、市专家工作站,探索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科研体系,增强学术研究影响力。

3.参与建立多层次古生物/标本鉴定服务体系。让民间收藏文物“活”起来,加强收藏文化培育和鉴定服务供给。加强古生物鉴定基础研究、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加快科技辅助鉴定研究与应用。

(三)陈列展览

1.策划系列原创精品陈列展览。深入挖掘展示澄江化石地科普知识,创新陈列展览形式。全面展示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史脉络,以及生命发展中生物多样性的璀璨,加强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落实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

2.策划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深入挖掘澄江化石的科普科研价值,结合时代发展、时事热点,策划、打造一批阐释文化价值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生命起源、文明起源、长江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科学等主题的原创性展览,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积极推介“十大展览陈列精品”。

3.落实陈列展览协同创新。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

4.推出“云展览”。通过“互联网+”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加大博物馆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推动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博物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满足观众便捷化分众化文化需求。实施“云展览”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省级“云展览”平台,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探索“云展览+云直播”模式,推介一批优质线上展览、线上体验教育活动和讲解员主播。

5.打造云展览品牌,广泛参与共建线上展陈空间,打造博物馆虚拟陈列展览社区,树立“云展览”品牌。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博物馆与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文物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全省博物馆系统数字互联生态圈,推动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升级。加强交流互鉴,扩大影响力。完善博物馆展览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澄江化石的故事。

6.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探索策展人制度,将策展人制度与现有管理模式相衔接,发挥策展人的引领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职能,推出更多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逐步完善“藏品研究+策展+学术推广+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的展陈模式;尝试公开征集选题,探索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四)公共文化服务

1.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试点延时错峰开放。加大博物馆线上展览、教育活动、讲座讲坛、视频直播等策划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深化博物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服务项目。

2.推进博物馆资源融入全省全市中小学教育体系。拓宽古生物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渠道,规范并创新研学教育,稳步实施优秀古生物知识进校园,研发精品博物馆研学课程,开放化石修复等研学课程,普及古生物知识,揭开古生物学家工作的神秘面纱,建设博物馆古生物及自然教育课程及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学习长效机制,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积极推介“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发挥博物馆科普知识在学校课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自然知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一批博物馆研学课程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继续推动博物馆知识教育进校园活动,规范博物馆研学活动。

3.扩大宣传推介,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账号及传统媒体,发掘澄江化石地的建设、活动、发展、科普等的文化内涵,加强对重大纪念日和节日,组织专题活动、座谈、纪念活动等在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刊等平台的宣传和报道,打造专题科普宣传,以澄江化石为主题,打造专题栏目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扩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安全保障

1.完善构建博物馆大安全体系。树立全防全控的大安全观,构建起现代技术支撑的大安全防护体系,打造开放、公正、包容、平等、安全、稳定的博物馆体验环境。加强博物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安防、消防设施,尽快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博物馆安全防范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做到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加强决策能力、宏观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大力贯彻执行各项博物馆法律法规,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推动博物馆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经费保障

加大博物馆建设经费投入,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通过社会集资、组织或个人捐助、项目申报、配套工作经费申请等多种渠道筹措博物馆建设经费。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人才保障

加大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合作、培训、深造、交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注重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深化人才选拔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